每日信息:复杂瘘口6次封堵失败,老伯瘦到80斤!第7次手术终于巧借“救兵”一次成功
新民晚报| 2022-10-10 17:49:50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屋漏偏逢连夜雨,患者老董(化名)2年多前体检时发现肺癌,随即做了左肺全切手术。术后1个月,出现剧烈咳嗽,咳出大量脓痰,很不幸,老董被诊断为可怕的支气管胸膜瘘。其左侧全肺切除术后产生的支气管胸膜瘘,瘘口非常大,治疗非常困难。  出现支气管胸膜瘘,首选的治疗就是引流,胸壁上插上一个食指粗的引流管,连接引流瓶,将胸腔内的脓液排出来。2年多来,老董一直提着胸腔引流瓶,四处求医,期间老董一共接受过6次介入手术,不论是采用单向活瓣或封堵器封堵瘘口,均以失败告终。就在第6次的介入手术后,还出现了意外,老董的封堵器从支气管瘘口脱落,顶在食管上,长期的摩擦导致封堵器一端穿破食管形成食管穿孔。这样一来,原本脓腔只有支气管瘘口流出来的痰液,又混合了食管瘘口流出的食物残渣、唾液和反流的消化液,感染更加严重。老董变得骨瘦如柴,体重下降到40多公斤。  难以填补的“鸿沟”——支气管胸膜瘘支气管胸膜瘘,是一个让全世界所有胸外科医生头痛的名字。其大多发生在肺切除手术后,发生率虽然不高,但造成的后果却非常可怕。  肺部切除手术后,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支气管的残端不能及时愈合,产生了瘘。当瘘口破入胸腔,就会将支气管中带有细菌的痰液也随之带入胸腔,但人体胸腔不能有任何细菌污染,这样就产生了脓胸。胸腔里充满脓液,脓液会通过支气管倒灌入肺内,严重者会导致窒息,轻者则长期被肺部感染困扰。由于感染的消耗,患者会出现慢性肺功能衰竭,从而失去展开肿瘤后续放化疗的可能,加速患者死亡。   对于支气管胸膜瘘的常规治疗是根据支气管胸膜瘘瘘口大小位置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如通过介入的方法有:在气管镜下注射胶水封堵瘘口、放置单向活瓣或是用封堵器堵塞瘘口,这些方法虽然创伤不大,但适应症范围却比较小,通常是针对于瘘口不大的患者使用,且成功率也有限。   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支气管胸膜瘘采用胸壁开窗和胸廓成形法。前者是在胸壁上打开一个大洞,隔天就要换药,将消毒的棉纱放入胸腔进行填塞,长期这样换药非常痛苦。后者是将胸廓的肋骨大范围切除,使得胸壁完全塌陷,从而闭塞脓腔,这种方法会造成一侧胸壁完全塌陷,功能严重残疾。这些治疗支气管胸膜瘘的方法,似乎都不太理想,让患者、家属、医护人员都陷入痛苦之中。  一线生机——腹腔借“救兵”老董的家人打听到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胸外科叶亮医生有修复支气管胸膜瘘的绝活,就带他来到七院就诊。  叶医生团队接诊后,对老董目前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面对老董这种在支气管胸膜瘘基础上并发的支气管+食管+胸膜瘘,且其严重的恶病质,身体极度虚弱,已经不能承受任何风吹草动的严重情况,大家都深感棘手。最终,在叶亮团队与重症医学科、影像科、麻醉科、消化内镜室、介入科、手术室等多学科联合下,通过为患者减少感染消耗,增加营养等方式来创造手术条件。最终,手术成功完成,一次性封堵了两处瘘口,老董术后一周正常进食,外观和功能完全正常。  老董的第七次治疗能够顺利治愈与叶亮的“绝活”密切相关。“其实治疗原理并不复杂,只是从腹腔搬来个救兵,我通过腹腔镜微创游离出大网膜,将其‘借’用到胸腔,用来封堵瘘口,填塞脓腔。”大网膜原本就是人体中一种天然的抗感染组织,抗感染能力十分强大。用它填充在脓腔就能愈合,不再需要胸壁开窗,也不需要大范围的胸廓塌陷,手术后的外观和正常人无异。由于不需要切取肌肉填塞,也不会引起术后的功能障碍,术后的运动能力完全正常。因此大网膜的使用让胸腔的感染治疗变得不再那么痛苦。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科技
消费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