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会心之乐是什么?”昨天中午,上海中考语文作文题刚一公布,立时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然而,网上很快出现的几篇“AI同题作文”,却让考生顿生“会心之忧”——难道这就是范文?不少语文教师更是直言,切莫让AI自动生成的文章误导孩子们。
(相关资料图)
从几天前的全国高考到昨天的上海中考,AI作文始终是个热点。高考第一天中午,网上就出现了ChatGPT“创作”的各地作文。稍后,讯飞星火、文心一言、360智脑等纷纷登场一试身手。一篇800字的考试作文,在这些机器高手的“笔”下,用不了3分钟就能一气呵成。以今年全国高考甲卷作文题“人·技术·时间”为例,AI生成的文字洋洋洒洒900多字,论点、论据、论述堪称格式工整,但许多网友表示,通篇读下来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再以网上流传的一篇AI模拟今年“新课标一卷”作文题《好的故事》为例,“标准化”痕迹尤为明显:先是破题“什么是好故事”,然后分别按“首先”“其次”“再次”的“三段式”展开论述,最终以“总之”收尾。
无独有偶,昨天下午也流传出一篇AI生成的上海中考作文,但很快就招来非议,文中每一句话都不能激起“会心”的涟漪。
“写作的真正目的是求真、向善、向美的创作,是要以我手写我心。就拿‘会心之乐’来说,‘会’的只能是真心,‘乐’的只会是真情。而这样一种鼓励学生用心去记录人生历程的写作,是AI代替不了的。”上海进才外国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雪萍说,运用AI技术所写出的作文不可能有生活的阅历,更别说情感化和个性化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文字的组合。中学作文教学倡导学生关注生活,注重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技巧上一般要求叙述生动,提倡运用生动的细节来表现自我成长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这一点来说,AI生成的文字像极了出自那些冷冰冰地板着面孔在笼子里写作的人,从打印机里吐出来的文字也是与作文教学目标相悖的。我们要提倡同学们在写作时打开思维,发挥想象力,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动的话语体系来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
【延伸阅读】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会心之乐”
在孩子们眼中,怎样的快乐才算得上“会心之乐”,能触达内心,应和心弦?昨天记者在考场外采访了沪上各年级的孩子,他们说出了自己真实的“会心之乐”来自何方。
1、两代人之间的理解。“爸爸妈妈总向我吹嘘自己读书的时候有多么的努力用功,一天周末,我在家做了一回小老师,给他们出了一张考卷,没想到他们错了不少。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卢湾一中心小学一年级 赵博然)
“复习迎考期间,我感觉身就像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孙猴子喘不过气来。这时,我妈轻飘飘地来了一句‘休息一会儿,看会儿书吧’,并且递给我一本书,竟然是《广东陆生毒蛇图鉴》。啊啊啊!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书啊!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抱佛脚。”(大同初级中学六年级 任予悦)
2、亲情创造的奇迹。奶奶中风之后,丧失了许多功能,不能说话,连吞咽都很困难。爷爷从来没有放弃,每天都帮助奶奶做康复运动,还要跟她讲很多话。有一天,爷爷又对着奶奶发表“演说”,几年没开口讲话的奶奶突然吐出一句:“侬烦死特了!”这时,一旁的爷爷却开心得像个孩子。(市北初级中学六年级 张景源)
3、拯救小动物的成就感。“一个下雨天,我在外婆家小区里偶遇了一只流浪猫。它走路时一瘸一拐的,那叫声听着很揪心。我走近一看,它的后腿血淋淋的。小猫的双眼望着我,仿佛在向我求助。我们把它带去宠物医院疗伤。医生检查后马上进行消毒处理和包扎。我给它喂了猫罐头,并把它放回了小区……一个月后,我又在小区里和它重逢。它蹲在路上,就像在等我一样。我抱抱它,它舔舔我,我们彼此会心一乐。”(七宝外国语小学四年级 李思彤)
4、老师的关注。“我爱好诗词,想自己尝试创作,然而用词生涩,又不押韵,平仄更是无从谈起。我不敢向周围人展示,便将它贴在作业本上给语文老师看。作业本发下来的时候,我又惊又喜,纸上有一段老师特意为我写的续诗。短短的几句诗让我欣喜不已,那是被老师赏识的喜悦,更是一种遇到知音的雀跃。从此我充满了信心。”(杨浦双语学校六年级 张书悦)
5、友情的力量。“每当学校里老师说两两分组活动时,我好朋友小欧都会同时看向对方,然后相视一笑。这种默契只需要一个眼神,不需要言语约定。体育课上,老师说两两分组练习跳远,我们用眼神拉了个勾,立刻顺利分到了一组。这种默契的‘眼神拉勾’慢慢进化到‘眼神求助’‘眼神鼓励’‘眼神点赞’……就是我们俩的会心之乐呀!”(卢湾一中心小学二年级 谢亦翎)
“在足球班赛的选人环节,班级球王居然第一签便把信任票投给了我……比赛开始了,球到门前,在我以为他就要射门的那一刹那,居然收到了他的外脚背给我的传球。但我犹豫了怕自己射门不准贻误战机……千钧一发之际,我看到了一个前插的身影,果断出脚传球,投桃报李,助攻球王以最舒服的角度完成漂亮的最后一击!心照不宣的默契、团队至上的配合,才是长久驻留在我心中的会心之乐。”(格致中学高二 袁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