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一体化竞争激烈 TCL中环募资百亿扩产为哪般?-每日快报
中国经营网| 2023-04-15 06:07:48

光伏硅片龙头TCL中环(000100.SZ)驶入垂直一体化潮流航向。

近日,TCL中环披露可转债发行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38亿元,用于年产35GW高纯太阳能超薄单晶硅片智慧工厂项目和25GW的N型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工业4.0智慧工厂项目,两者分别募资35亿元和103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在扩产,包括硅片环节在内的竞争正变得异常激烈。在整体行业一体化潮流背景下,TCL中环加码太阳能电池产能,意味着公司逐渐走向了垂直一体化更深处,有利于保障供应链协同,控制成本。


(资料图片)

4月13日,针对上述扩产事宜,TCL中环方面以不方便接受采访为由,未向《中国经营报》记者作出回应。不过,有接近TCL中环的人士对记者表示,扩产电池的意义在于向上可以消纳超规硅片,向下可保障对公司叠瓦组件的供应,电池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技术和供应链协同,也可以增加收益。

该人士还认为,与晶澳科技(002459.SZ)和晶科能源(688223.SH)等一体化企业有所不同,TCL中环只能算作有限的一体化,其电池和组件产能与硅片的适配比例不超20%。

适度一体化

记者获悉,截至2022年,TCL中环除拥有大规模的光伏硅片制造产能,还拥有2GW电池和12GW组件产能,预计到2023年达到7GW电池和30GW组件。

目前,TCL中环的电池产能较少。但不难想象,随着TCL中环募资扩产25GW的N型TOPCon电池产能,未来公司将补足光伏一体化产能短板,有望在战略高度与经济效益上实现双提升。

TCL中环在可转债募集资金运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中表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将巩固公司现有行业地位,进一步促进公司产业纵深化、延展化发展,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战略意义。”

国信证券认为,TCL中环适度搭建一定规模的N型电池片产能,一方面有利于生产过程中超规硅片的消化利用,提高生产效益和盈利性;另一方面形成技术工艺的上下游协同,提高该公司N型硅片产品的竞争力。

接近TCL中环的人士向记者分析,扩产电池的意义在于向上可以消纳超规硅片,向下可保障对公司叠瓦组件的供应,电池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技术和供应链协同,也可以增加收益。

据介绍,所谓超规硅片,是生产过程中拉晶、切片环节产生的参数、外观等方面存在差异的非A硅片。TCL中环生产的叠瓦组件通过小条管理,能够最大化利用这类超规硅片。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电池环节的动作外,TCL中环自2021年在光伏组件领域开始发力,并通过叠瓦组件产品进行差异化竞争。

记者注意到,TCL中环对光伏组件产能扩产的同时,逐渐进入到电力央企的光伏组件框架采购方白名单,中标身影多次浮现。财报显示,2022年TCL中环实现光伏组件销量6.61GW,同比增长58.58%。光伏组件销售收入108.42亿元,同比增长77.20%。

“TCL中环的组件地位在业内算是第二梯队,目前全球出货量排在第十名左右,国内外市场都在拓展中。”上述人士表示。

当然,发力组件领域符合TCL中环的战略方向。TCL中环董事长李东生曾在2020年为TCL中环定下全球目标,“新能源材料(硅片)全球TOP1,新能源组件全球TOP3,半导体材料(硅片)全球TOP5”。

目前,光伏一体化潮流已经成为行业风向,非一体化企业或更易遭受竞争冲击。

在上述人士看来,相比晶澳科技和晶科能源等一体化老玩家,TCL中环只能算是有限的光伏一体化,对应硅片的适配比例仅15%~20%。从TCL中环的角度来看,企业在实现消纳与供应的基础上,实际上不希望与客户去竞争。

硅片竞争加剧

光伏硅片是TCL中环的主营业务重心。2022年,公司的光伏硅片实现营业收入509.0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75.96%。一直以来,TCL中环与隆基绿能(601012.SH)被外界称为硅片双雄,其市场份额占据着“半壁江山”。

基于成本和技术优势,目前TCL中环的光伏硅片盈利能力表现靠前。以2021年数据为例,TCL中环的光伏硅片毛利率为22.73%,高于同行企业上机数控(603185.SH)、美科股份等,略低于隆基绿能的27.55%。

从产能规模上看,到2022年末,TCL中环的单晶光伏硅片总产能达到了140GW,到2023年末产能有望达到180GW。数据显示,到2022年末隆基绿能计划单晶硅片产能达到150GW。

记者注意到,近两年TCL中环扩产速度加快,与隆基绿能的光伏硅片产能达到了同一水平。TCL中环在2022年财报中自我阐述定位为“全球单晶规模TOP1”。不过,进入2023年,隆基绿能已宣布在陕西省西咸新区建设年产100GW单晶硅片项目。

如今,光伏赛道变得越发拥挤,硅片环节也变得更加“内卷”。

特别是恰逢新老产能迭代的机遇,以上机数控、高景太阳能、美科股份、双良节能(600481.SH)和京运通(601908.SH)为代表的第二梯队企业也借势切入硅片赛道或扩大硅片产能,试图瓜分市场份额。

双良节能2021年2月进入硅片环节,截至2022年上半年年产能已超20GW,预计同年实际产能将实现50GW。同期,上机数控形成了30GW硅片产能,高景太阳能30GW单晶硅片顺利满产,京运通硅片产能规模超20GW。截至2022年,美科股份已建成约20GW单晶硅片产能。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2019年7月的高景太阳能,仅用了三年便在2022年11月走到了上市辅导阶段,开启了IPO进程。另外,2022年12月,美科股份首发上市获得通过。不难想象,同在A股资本市场融资平台,未来竞争也难免将进一步加剧。

不仅如此,除了光伏一体化老玩家在加码硅片产能,光伏新玩家更是直接推进光伏一体化产能,亲自操盘硅片制造环节。

比如,老玩家晶澳科技在2022年底拥有组件产能近50GW,硅片和电池产能约为组件产能的80%。到2023年底组件产能预计超80GW,硅片和电池产能将达到组件产能的90%左右。显然,公司增加了配套上游硅片环节的比例;合盛硅业是光伏新玩家的代表,其曾在2021年12月宣布投建超300亿元的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包括多晶硅、单晶切片(属于硅片环节)、电池组件和光伏发电等环节,目前项目已经在推进中。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2—2023年)显示,2022年全国硅片产量约为357GW,同比增长57.5%。预计2023年全国硅片产量将超过535.5GW。而从硅片下游电池片的产量看,2022年全国电池片产量约为318GW,预计2023年全国电池片产量超过477GW。显然,光伏硅片可能存在市场过剩。

此外,我国光伏硅片的产业集中度也有所降低。美科股份援引的《2022年光伏行业发展回顾与2023年形势展望》显示,2022年度,前五名硅片企业产量约占国内硅片总产量的66%,同比下降18%。“尽管龙头企业平均产量出现了大幅上升,但第二梯队企业产量亦出现了迅猛的发展,龙头企业与第二梯队企业产量差距有所缩小。”

“高成长、高预期性光伏产业吸引大量资本涌入,新老玩家持续投资,各环节产能快速扩张,产业格局周期性波动,新旧产能迭代加速,光伏行业将继续围绕新旧产能转换、落后产能淘汰展开。”TCL中环方面在2022年财报中如是表示。

一位组件企业人士向记者称,“以前第二梯队的硅片产品与头部硅片企业有差距,现在整体差距并不大,同质化比较严重。”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科技
消费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