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的大部分时间,泰和新材(002254)总裁迟海平不是在与客户洽谈,就是在去洽谈的路上,这个春天对他来说,是一个有故事可讲的春天。
泰和新材从年产300吨的氨纶小厂,一步步发展到如今填补四项国内空白、实现一个全球首创,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穿戴、信息技术等多领域布局的集团公司,其成长受到外界多重关注。
在出差的空暇时间,迟海平通过视频会议与记者交谈,讲述起泰和新材成长历程,并剖析了公司在发展新阶段聚焦多个新领域所做的战略规划,以及如何织就资本市场多元发展的“泰和星系”。
【资料图】
见证行业变迁
创建于1987年的泰和新材,最初从事氨纶材料的研发生产,纵观泰和新材的企业成长史,也正是我国氨纶、芳纶产业的成长史,相关产业从无到有,并一步步比肩国际巨头。
“氨纶最早由德国拜耳发明,此后美国杜邦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为了跟上国际流行趋势,中国从日本引进了这一产业。”迟海平讲述。
“从日本引进过来以后,当时压力是比较大的,因为是成套引进设备,后续扩产会面临高昂的专利费用,于是我们在建设二期工程的时候就决定要自己上,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迟海平说,自那时起,泰和新材就在氨纶行业逐渐发展起来。
虽然氨纶纤维在今天已经充分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穿着,但在90年代初的中国,由于当时氨纶还不具备价格优势,这一舶来品还未能被大众广泛接受,泰和新材再次遇到了市场推广的难题。
在当时,为了使氨纶行业进行国产替代,国家对国产氨纶产品进行了扶持,泰和新材也开始推行全员营销制,“当时公司每个办公室都有指标,全公司上下都要卖产品。就这样过了两三年,市场对我们氨纶产品的认可度逐步提高,从那以后,氨纶行业的好日子就来了,进入了供不应求的状态,后来泰和就开始进行扩建。”
进入21世纪,泰和新材开始瞄向芳纶产业。“我国的芳纶产业最早也是通过引进部分技术并自主研发建立的。在苏联解体后,我们从哈萨克斯坦引进了当时并不成熟的间位芳纶生产技术,进行了重新设计和优化开发,后来在2004年实现了间位芳纶产业化,这也是中国芳纶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而芳纶产业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产品对位芳纶,泰和新材也通过自主研发于2011年成功实现产业化,成为国内首家全系列芳纶生产企业。迟海平向记者回顾,“因为芳纶产业技术难度大、门槛高,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我们在芳纶领域实现了产业化,在当时来说,就相当于在全球的芳纶体系里边撕了道口子,打出了我们自己的产品。”
此后,泰和新材围绕氨纶、芳纶两条产业主线不断扩张、精进,形成了以纽士达^[]氨纶、泰美达^[]间位芳纶、泰普龙^[]对位芳纶三大产品板块主导的十大产品体系,其中氨纶产能居全球前五位,间位芳纶产能居全球第二位,对位芳纶产能居全球第四位。
2021年,泰和新材重新梳理发展战略,明确“存量业务提升、增量业务拓展、产业链条延伸”的发展路径,提出“规模、营收、利润三轮倍增”的战略构想。“公司将继续做强做大氨纶、芳纶为主导的化学纤维及其上下游,力争2030年芳纶产能跃居全球第一,氨纶产能跻身全球前三,从而使公司成为全球芳纶行业领导者、国际高性能纤维产业龙头企业。”迟海平表示。
新时期多赛道发力
2021年以来,泰和新材进入“突破发展”阶段。由于氨纶、芳纶行业现有市场空间受限,泰和新材在努力提升存量业务的同时,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增量业务拓展、产业链延伸上。
目前,泰和新材的增量业务聚焦高新技术材料主业,确定了新能源汽车、智能穿戴、绿色制造、生物基材料、信息通信、绿色化工六大赛道。迟海平告诉记者,泰和新材之所以能够切入这些领域,皆源于公司对氨纶、芳纶产业的多年深耕,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化经验和一批有创新力的人才,随着相关材料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公司产业链延伸发展,突破发展瓶颈。
在泰和新材产品展厅,芳纶锂电池隔膜、智能发光纤维、绿色印染织物、生物基纤维等产品逐一陈列其中,还有一些前沿的应用技术也打开了来访者对化纤行业未来的想象空间。
泰和新材董秘董旭海拿起一束发丝粗细的纤维向记者展示,随后他关闭展厅灯光,手中的纤维便发出了多彩的亮光。他介绍,这款产品是泰和新材旗下子公司经纬智能科技生产的莱特美^[]智能发光纤维,通过将发光技术与纤维制备技术结合,赋予纺织品发光、变色等功能,除了具有直径细、强度高、柔性好、耐水洗等特点,还可以像普通纤维一样进行机织、针织、绣花、缝纫等各种形式的加工织造,为汽车工业、智能服饰、信息电子、智能家居、玩具饰品等领域提供全新一代赋能材料。
随后,他又拿起一件衣服介绍道,“传统印染需要大量使用碱和盐,是一种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工艺。而我们这款EcodyTM纤维绿色化处理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染色工艺,它可以对天然纤维及其织物进行改性,使改性后的纤维及面料对染料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减少染色过程中高浓度盐碱的使用,大量减少染色过程高盐废水的排放,并能够大大降低生产过程中水和燃动力消耗,是一种可以颠覆整个印染行业的绿色环保技术。”
近期,芳纶锂电池隔膜受到市场关注,在展馆中,记者也见到了该产品。董旭海介绍,根据公司的调研和实验结果,芳纶涂覆隔膜具有耐温性高、抗穿刺性好、浸润性好、结合力强等特点,能够有效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快充性能和循环寿命,公司主导参与高性能芳纶隔膜的研制与生产,可以显著降低行业成本、提升客户价值。
迟海平向记者表示,泰和新材深耕化纤行业,做了很多“由0到1”的事情。“今年我们定义成项目突破年,几乎每个月都会有新的项目投产。”
他介绍,目前,智能发光纤维正在进行市场开拓,纤维锂电池中试项目也正式启动,预计将于2023年二季度建成投产;纤维绿色化处理技术及相关中试项目中,数码打印工厂将于2023年二季度建成投产,印染示范工厂将于2023年三季度建成投产;锂电池隔膜中试项目已于2023年一季度末建成投产,进入送样验证程序,下游整体反馈比较正面。
“按照我们的十四五规划和远期的十年规划,存量业务上,氨纶板块锚定全球前三,芳纶要做到全球最大,加上我们的六大增量业务板块,未来泰和的发展会呈现复合型状态,针对各个领域我们把自己定义为先进材料的供应商、先进面料的供应商、提供新能源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等等。”迟海平表示。
打造“泰和星系”
今年4月25日,泰和新材子公司民士达成功在北交所上市,后者是国内“芳纶纸第一股”,突破了芳纶纸制备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市占率居全球第二位。除了民士达,泰和新材还在积极推进旗下泰和兴等具备条件的权属企业独立上市,打造上市企业集群,形成资本市场“泰和星系”。
在产业版图不断扩张的背后,泰和新材也在管理、激励等方面锻炼内功。2021年,该公司率先尝试了创新业务跟投制度,由公司高管、创新业务平台经营团队等核心员工组成跟投人员,以自有资金与企业共同投资,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首个作为跟投试点的,即是研发生产智能发光纤维的经纬智能,目前智能发光纤维已成功实现产业化生产。
“我们目前的这些跟投项目,都是公司没有涉足过的项目,有的还处于市场开发阶段。”迟海平介绍,“公司的想法就是,既然你决定了这个项目,你就有责任与这个项目共同成长,你要承担它的风险和收益。”
“就这个制度来说,其实公司早有传统,很多年以前,我们要求新设立的公司,主要负责人必须投资,公司投了个人也得投,这里边民士达、泰和兴算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但也有反面典型。”迟海平表示,跟投制度对决策层和骨干员工形成压力,鞭策他们在决策时更谨慎,运营时更负责任,“我觉得这样一个内部创业平台,可以形成更有积极性的内部环境。”
迟海平坦言,目前泰和新材的发展最担心的是没有人才,所以在公司确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后,又提出发展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目前,我们在努力缩小人员和岗位的匹配度问题。今年是泰和新材的用人大年,今年可能要招800多人,包括新生产线的产业工人,还有研究院的科研人员。”
迟海平表示,“纵观泰和的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对于未来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以创新跨越周期。通过高起点布局、高站位统筹、高标准优化,不断抢抓机遇、增强动力、厚植优势,助推企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