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观察:冬至:顺阳助长,免遭时疾|顺时而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2 18:01:06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冬至,在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交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短,因此,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此后,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变长,正所谓“冬至日头升,一天长一针”。

冬至又称“冬至节”,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是传统节令的重要时间节点。杭州师范大学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学院副教授袁瑾告诉记者,冬至在“四时八节”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古人以阴阳二气的运动理解自然季节变化,认为“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时,阴阳二气开始逆转,生命活动趋于活跃,因而古人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资料图】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首席专家萧放解释说,由于季节变化容易造成人体不适,因而古人对阴阳转换的时日予以充分重视,并采取种种方式促成阴阳顺利转换。夏至与冬至就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两大时间点。夏至阳盛阴生,因此夏至节俗的核心是“抑阳助阴”;冬至与此相反,阴气盛极而衰,一阳来复,因此冬至节俗也向着“顺阳”与“助阳”的方向展开。

祭天颁历之时

萧放介绍说,古代阴阳家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对天地神灵的祭祀亦顺应着不同的时节。正如《周礼·春官》所记:“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

历代宫廷祭祀也依照“天圆地方”的原则:冬至圜丘祭天,夏至方泽祭地。北京的天坛就是明清帝王南郊祭天、亲迎冬至的神圣处所。在古代,帝王被认为是“上天之子”,他们作为上天在人间的代表,依照天神的意志管理人事,因此与天神的沟通是帝王的重大政务之一。冬至时节的祭天活动就是一项特定的天人沟通仪式。历代帝王均将冬至视为盛大的朝仪活动日,冬至节仪也被称为“国之大典”。天子在冬至祭天,朝会群臣与各国使节,共贺佳节。

冬至还是古人推算历年的重要时间点。《尚书》说:“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冬至时节,北斗星柄初昏时北指子位。古人推算历年以北极星为时空坐标,因此,不仅历法的编订要以冬至为参照,且历法的颁布也大都在冬至日。萧放说,元朝 “太史院以冬至日进历”(《析津志·岁纪》),此后市面上才有新历流行。古代朝鲜在冬至日不仅颁发历书于百官,而且有“冬至之历,吏献于官”的习俗。此种馈送历书的风俗颇似今天人们在年终互送年历的风气。

祭祖贺冬聚亲朋

萧放告诉记者,在古代一段较长的时期里,冬至月曾作为岁末之月或岁首之月。殷代年终大祭“清祀”在冬至所在的十一月,清祀是以祭祀祖妣为主,兼祀百神的祭礼,它类似于周人十月的年终祭礼大蜡。汉代改用夏历后,将大蜡礼移至冬至后立春前的十二月。无论是孟冬、仲冬还是季冬,作为年终祭礼的祭祖典礼,都是围绕着冬至这一时间点形成的。

萧放解释说,在阴阳交战,寒风凛冽的时日,人们为了顺利度过新旧交接的时间关口,需要有集体的信心与凝聚的核心,因而求助于与自己关系最为密切的祖灵。人们在祭祀祖先的仪礼活动中返本归宗,对族群关系进行再确认。

这种年终祭祖习俗,历代传承。东汉民间,人们在冬至节前数日就清洁斋戒,冬至之日,以黍米与羊羔祭祀玄冥之神(北方水神)与祖宗;宋人在冬至“祭享宗禋,加于常节”;明清以后,南北民间依然以冬至为祭祖日,“清明扫墓,冬至祭祖”成为民间风俗;清代,北京的旗人在冬至祭“祖宗杆子”,祭后亲朋围坐,分吃祭过祖宗的“白肉”。

冬至大如年

不难理解,在以冬至为岁首的时代,冬至会被认为是一个盛大的年节,很多冬至节俗也有诸多年俗的内容。

袁瑾介绍说,江南人家最重冬至,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记载:“官府、民间,各相庆贺,一如元日之仪。吴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说。”所谓“肥冬瘦年”,即当地人将冬至看得比过年还重要。

冬至前后,亲朋好友之间多有人情往来、礼物馈赠。街市上“妇女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交相称为“拜冬”。提篮担盒之人络绎不绝,那些装满了各色贺节礼品的礼盒便被称为“冬至盘”。盘里多为吃食糕点,桂花冬酿酒、团子、卤菜等,丰俭不一。讲究的人家用的是雕花红漆的食盒,一般的人家则担着竹编的盘子。

冬至,又称为“亚岁”。三国曹植《冬至献履袜颂表》云:“亚岁迎祥,履长纳庆。”唐代僧人皎然《冬至日陪裴端公使君清水堂集》开篇有“亚岁崇佳宴,华轩照禄波”之句。冬至前一夜,谓“冬至夜”,家人团聚,饮酒吃饭,称为“亚岁冬至宴”,苏州人也称之为“节酒”。冬至夜也与年夜相似,讲究全家团圆。在上海,出嫁的女儿定要携夫婿回娘家吃饭。宴席上,品尝新酿的白甜酒、花糕、粳粉团子,然后祭祖。

入冬时节宜滋补

庆贺冬至的食品也有着“顺阳助长”的象征意义。冬至最典型的节令食品是馄饨。萧放解释说,古人讲究在夏至食粽,冬至食馄,因为他们认为冬至时节阳气虽生,但阴阳包裹,阳内阴外,与夏至恰恰相反。夏至食粽是为了剥阳释阴,冬至食馄饨是为了破阴释阳。

此外,馄饨形如鸡卵,颇似阴阳未分时的一团混沌,在阳气始生的冬至日,食用馄饨,也寓意着破除阴阳包裹的混沌状态,以助阳气生长。清乾隆《河南府志》记载:“冬至,祀先祖,食馄饨,取阴阳胚胎,包孕浑涵。”

袁瑾告诉记者,江南还有“冬至团子年节糕”之俗。旧时,家中磨粉做团子,用肉、菜、豇豆沙、萝卜丝、糖等做馅料,蒸熟后先祭祖,并馈赠亲友,名为“冬至团”。福建人在冬至这一天,以团子祭祖、分食,有的还在门口挂上两个米粉团,寓意家庭团圆。浙江萧山一带的民众做团子后,还要撒上胡麻,称为“糊口团”,并认为“食此团后言语须多吉庆”。

冬至日各地亦有全家共食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人们认为在冬至夜吃赤豆糯米饭能够防灾祛病。袁瑾说,从中医角度来看,冬至时节,人体阳气较弱,红豆有补血养颜之功效,非常适宜温补。

袁瑾告诉记者,入冬是滋补的时节,民谚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春来打虎”的说法。而冬令进补,尤以膏方为佳。

膏方是中医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剂之一。一服膏方常由二十余味中药,经过加水煎药、去渣浓缩后,加入辅料收膏而成。膏体细滑如饴、乌润似漆,润泽而能“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有绝好的滋补功效。袁瑾说,传统膏方历来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养生首选。在《红楼梦》第六十四回的故事情节中,因丢了小小一包茯苓膏,整个大观园鸡飞狗跳,足见当时膏方之珍贵。民间亦有“宁要一料膏方,不要金玉车装”的感叹。

“冬令时节,请一位有经验的老中医号号脉,诊查身体,辨证施治,开一服补膏,弥补身体的虚空,调和阴阳、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益肾,以增强抗病能力,从而延年益寿,还是颇合时令之效的。”袁瑾说。

萧放说,在古人的观念中,人作为宇宙的一分子,应遵循宇宙的节律,顺应阴阳的变化发展。这个观念对于正处于疫情中的现代人也很有借鉴意义,在冬至这一阴阳转化的节点上,应主动“顺阳助长”,以免遭时疾。

科技
消费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