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子(媒体人)
(资料图)
◎读《黄宾虹画语》。没画过山水,看不懂。中国的国粹大多都长在身上,写字、画画、戏曲,不亲力亲为,觉不出门道儿来。古人的身体高度诗意,经过了艺术的本体化训练。
◎在B站看三谷幸喜的舞台剧《日本的历史》。“三姑”(喜爱三谷的人对他的昵称)采用拓扑学原理,把日本从远古到现在一共2000年的历史,投射到两个美西小镇家庭的变迁史身上。一段日本历史,对应一段小镇轶事,就这样拉锯式推进。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事物,竟然产生妙不可言的对位与共振。七个演员,一台五彩缤纷的爆米花戏剧,堪称神作。
◎1939年,“北剧”推出曹禺话剧《雷雨》,石挥被誉为“活鲁贵”,他几乎走遍北京城去观察体验生活。确实,鲁贵代表了某种上帝视角,而不单单只是反派那么简单。
话剧皇帝石挥
石挥《雷雨》饰鲁贵
◎有一种故事套路真是百试不爽,只要拍出来就肯定大卖——“蛇蝎女”因为陷入真爱而甘愿牺牲自己的性命,前有《眩晕》《双重赔偿》,后有《白日焰火》《分手的决心》。这是男人最美妙的白日梦,美在凄迷、蚀骨。
◎活不明白,很难写得明白。活明白了,也不一定能写得明白。写得明白,那应该是活明白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情况有,但很少。
(朋友圈跟帖:那诗人呢?比如李白杜甫他们——
◎好作品有两个要素,一曰道成肉身,一曰乌托邦。其实就是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换了一种更洋的说法。
◎看豆瓣高分韩剧《我的解放日志》,轻功了得,台词不及物,镜头语言十分新颖。光是看着男女主角沉默寡言,在田埂边上前前后后、忽左忽右地走来走去,就已经令人陶醉不已。孙锡久坏坏的样子,走路带风,落拓不羁,有点儿原始,又有点儿危险,太迷人了。国内男演员走路姿势好看的,我觉得首推孙红雷和黄志忠,年轻一代里王一博看着也不错。
◎《主角》,根据陈彦同名小说改编,陕西人艺出品。托文华奖的福,我是在线上看的直播。牧羊女忆秦娥阴差阳错被培养成为一代秦腔名伶,因而尝尽了人间的飞黄腾达与倒霉拌蒜……非要挑刺儿的话,用流行过的一个术语,忆秦娥同志的“主体性”太弱了,像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很难想象这么孱弱的人格能成大气候。
◎安娜不爱卡列宁,并不像教科书所说的是“厌恶上流社会的虚伪”,她的情人渥伦斯基身上具有上流社会的一切毛病。两个原因:一,丈夫年纪太大了;二,他的社会关系也寡淡无味,没什么亲戚朋友,只剩下干巴巴的工作关系。而她恰恰是热情奔放的美人,生命力极其旺盛,他的无趣严重抑制了她魅力的发散。在这一点上,卡列宁跟《悲惨世界》里的沙威很像,只有制度人格,其他方面是个空心人。
◎大江健三郎23岁凭中篇小说《饲育》获得芥川奖,29岁写出最有名的两个作品《个人的体验》和《广岛札记》。30岁之前就完成了别人一辈子也休想达到的文学成就。
◎《釜山行2》太难看了,不得不说,拍恐怖片需要极高的天赋。
◎照相现实主义,自传体小说,自我虚构,事实性虚构……在安妮·艾尔诺获得诺奖之后,虚构与非虚构正在慢慢变成同一个词。一切定位由作者本人说了算。
◎自传体写作可以没底线(艾尔诺就写过自己的堕胎和婚外恋),但不能太窝囊,一件事情如果太窝囊就丧失了写作的意义。写作说到底还是一种自我确立的方式吧?我觉得判断自己某件事情值不值得写下来,这是唯一的标准。
◎《堕落之后》,阿瑟·米勒剧作,里面的角色玛吉以梦露为原型,也属于自传体虚构吧。发表时间似乎比艾尔诺还要早一点。用自传性材料如何捏合成一个舞台剧,这是很好的范本。阿瑟·米勒最擅长写男性的软弱与背叛,写那种看起来挺有良知挺有担当的男人,关键时刻显露出麻木不仁的底色。
◎看《披荆斩棘的哥哥2》,五公太拼了,尽皆过火,尽皆癫狂,每个节目都用尽全力,争取做到最好。面对事业挑战,哥哥可比姐姐拼多了,一点也不含糊。
2023.05.10
供图/路子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