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速读:理财市场回暖,机构密集增持债券、备战权益投资
第一财经| 2023-02-28 16:38:21

今年一季度以来,理财市场回暖的迹象逐渐显露:部分理财公司产品规模开始企稳,新发产品重回扩张区间;产品净值持续修复反弹,业绩比较基准波动回升……在2022年两轮“破净潮”后,银行理财终于逐渐摆脱阴霾,企稳回升。


(相关资料图)

不过,与以往不同,去年两轮“破净潮”给银行与客户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投资者大多仍处于观望状态,理财需求端回暖相对滞后。与此同时,银行也积极调整新年产品战略,着手新打法。

新产品发行火热

“去年购买的几款理财产品陆续回到3%左右的年化收益,终于稍微有点信心了。”来自福建的美林(化名)在拿到年终奖后,观望许久终于决定再入手一款理财产品。

对于习惯在每年年初购入理财产品的美林而言,去年理财产品破净让她印象深刻。去年初,她买入了30万元左右的理财产品,受到赎回潮影响,亏多盈少。她记得很清楚,去年一年收益加起来仅仅只有423元。

信心,同样也是某股份行理财主管唐生(化名)最近在和团队开会时的关键词。在他看来,在经历去年两波破净潮后,目前理财产品的收益已经相对稳定,当前正是重塑客户信心、抢夺优质客户的窗口期。

事实上,产品端回暖的迹象已经相当明显。针对2022年四季度出现的银行理财赎回潮,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2月24日对媒体表示,从监测情况看,目前市场已基本趋于稳定,一些理财产品净值已明显逐步回升,理财业务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指出,截至2023年2月19日,破净指标已恢复至债市负反馈发生前。数据显示,全市场非现金类理财产品破净率为3.9%(按照规模加权),已连续7周改善,较2022年12月末破净高点11.2%已累计降低7.3个百分点。其中,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破净率为2.4%,较去年末高点已累计降低6.5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中金研报)

同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呈现显著回升趋势。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截至2月11日,全市场非现金类产品近1月、近3月平均年化回报分别为4.92%和0.62%,而在2022年12月中旬,近1月和近3月平均年化回报均告负,分别为-6.30%和-1.98%。

其中,部分理财产品跑赢同类产品,收益大幅增长。Choice数据显示,宁银理财某款混合类开放式产品表现相对可圈可点。该产品成立于2021年12月,在2022年11月的债市波动中损失惨重,一度破净,12月以来净值重新回正,截至2023年2月27日,平均到期实际收益率达到4.86%,远高于3.15%的市场均值。

收益率显著回升的同时,新发银行理财产品的数量和募集规模也在不断增长。

近期,新发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和募集规模均有所增长。广发证券研究报告显示,春节后三周新发理财产品1723只,较春节前三周增加37只;已公布募集规模达2645亿元,根据51.9%的公布率预估募集规模达5092亿元,较春节前三周新发理财预估募集规模(4041亿元)增长26.0%。

“信心比黄金还珍贵。”唐生称,年后其所在银行陆续推出一系列追求稳定收益的产品,有的产品在估值方式上做文章,主打混合估值法、摊余成本法,试图“向下兼容”客户需求,“抹平”产品净值波动。有的产品在底层资产上下功夫,主打低波资产,主要投资同业存单、短久期利率债的产品。不过,在他看来,投资者信心的修复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他还没有感受到非常明显的理财需求回暖。

中金公司研究部银行业分析师王子瑜认为,之后,需求端回暖或与资金流向有关。从资金流向上看,商业银行上半年信贷投放约为全年的60%~70%,这意味着商业银行需要更多的表内负债端资金支撑信贷投放,存款揽储需求提升,从而导致理财产品营销力度受限、表外理财规模增长承压。同时,理财产品赎回资金大部分流向定期存款,由于定期存款锁定期平均为1~3年,这类资金回流至理财尚需时日。

回暖背后

在理财市场新产品发行火热背后,赎回潮的“幕后推手”债市也在悄然变化。

根据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金融条件指数2月21日发布的周报,过去三周(1月30日~2月19日),债券市场单周净融资额分别为6193.34亿元、4725.95亿元、5620.18亿元,远超2022年约2000亿元的单周平均净融资额。

其中,自去年大量减持债券后,商业银行与债市开始“重归于好”,不断增持债券。

根据中金固定收益研究数据,2023年1月,商业银行大幅增持1.24万亿元债券,具体来看增持6461亿元利率债,其中对国债、地方债、政金债分别增持2157亿元、3394亿元、910亿元;对信用债增持2183亿元;对同业存单增持3749亿元。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在研报中表示,商业银行1月大规模增持债券,一方面是满足开年配置的需求,另一方面则可能仍然对广义基金的减持进行了一定承接。

从银行理财端看,根据民生证券统计,2月银行理财结束了去年11月以来的净卖出趋势,债券净买入由负转正,信用债配置力量呈现修复态势。1月28日~2月3日,银行理财持续增配信用债,较春节前一周增加净买入139亿元;利率债净买入自春节前一周已转正至35亿元;同业存单较春节前一周净买入规模增加182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结合今年以来银行大规模发行以混合估值法相关理财产品来看,目前银行积极购入流动性好、负债久期短的信用债和同业存单或是在为这类新产品建仓。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混合估值法相关理财产品迎来发行小高峰。中金研报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今年新发行封闭理财产品共415只,规模总计3116亿元,其中392只为混合估值法理财,规模合计2930亿元,混合估值法理财占比高达94%。

今年新发行的混合估值理财特征相对明显,以风险等级低、短期限、业绩基准高为主要特点。

不过,从募集情况来看,尽管近期混合估值法在宣传力度上有所增加,但实际募集比例(实际募集规模/计划募集规模)仍偏低,平均仅为13%左右。绝大多数产品实际募集规模在10亿元以下。

鏖战权益类理财

对于银行而言,今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理财赎回潮后,“保本”预期破灭让银行理财客户信心动摇,另一方面,A股今年修复预期较强,可借势A股复苏行情,发力权益类、混合类理财,提升产品收益率。

从国际经验来看,全球头部资管机构中,银行系占据重要地位。但在目前,我国银行理财子公司受限于投研能力相对较弱,权益类资产理财产品并不多。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2022年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9万亿元和0.02万亿元。

根据choice数据,2018年至2021年,银行理财权益资产占比分别为9.92%、7.56%、4.75%和3.27%,整体呈下降趋势。

旧动能既已趋缓,新动能接棒迫在眉睫,权益类理财产品今年已是银行必争之地。事实上,已有机构开始加仓权益类投资。民生理财相关产品负责人在四季度权益报告中表示,2023年股市具备长期的配置价值。从结构和风格上,均衡配置,成长行业里,高景气细分行业还是存在不少,比如军工航空装备、智能汽车产业链、风电、数字基建、机器人等,2023年的盈利预期增速会高于2022年,具备较好的成长配置属性

银行理财机构对后市走向也颇为看好。某股份行投资经理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中长期权益市场回报率较好,未来其所在机构仍将保持较高仓位。

从产品选择上,他认为,应综合考虑经济复苏因素。如若经济复苏力度较强,地产修复较好,以周期股为代表的顺经济周期板块配置机会更好,如若经济复苏力度较弱,则科技类等前期经历较大幅度调整的板块会有更好投资机会。

青银理财认为2023年需格外关注大消费板块,有望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迎来困境反转。一方面,相关行业经过近3年的疫情冲击,具备了较低的复苏起点,冲击带来的行业出清使得竞争格局更加明朗,强者更强。另一方面,2022年四季度特别是12月以来,关于消费的积极信号频繁释放,助企纾困举措频出。在今年外需减弱、当前国内投资下降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支持消费对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不过,对于理财机构而言,赎回潮后的挑战与压力仍然很大。“提升投研能力、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体系,是理财机构在中长期破解理财产品赎回压力的有效方式。”中金团队认为,如果理财机构并未得到母行有效的资源投入支持,且资管文化建设不及预期,可能会进一步压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表现,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意愿。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科技
消费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