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时快讯】建议建设直达基层的公共卫生体系
青瞳视角| 2023-03-05 08:13:27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对孕产妇抑郁、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乙类乙管”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都尤为关注。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她介绍了自己带来的相关建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关注未成年人成长

网络游戏在防沉迷方面仍存乱象

北青报:您多次关注到了妇女和儿童的相关话题,请问您为什么对妇女和儿童群体格外关注?

李燕:齐鲁制药包括我在内有36000多名员工,女职工的数量占到了将近一半。我能深深体会到,妇女在为推动社会进步、企业发展以及建设美好生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但我也发现,当前社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女性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这也要求我们有机会发声的代表们,为保障女性处于更适合发展的环境中摇旗呐喊。

同时,我一直关注儿童相关话题。首先,孩子是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甚至关系到一个文明的兴衰成败。其次,作为一个母亲,我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年少时自强自律,长大后才有壮志报国。

北青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最大难点和困境有哪些?

李燕:一方面,随着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化生活逐步普及,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正在步入快速提升时期,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给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个方面,近年来,游戏产业的市场规模、市场主体发展整体呈上升势走向。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网络游戏在未成年人防沉迷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乱象,比如有的网络游戏依然无需实名认证等,一些不良网络游戏公司违规行为也层出不穷。

最后,也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撼动的决定性作用。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教育,甚至一些家庭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亲子关系的缺位,影响孩子心智的发展和性格养成,从而向虚假的游戏世界寻求心理安慰,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注孕产妇抑郁症

建议定期筛查心理健康状况

北青报:您为什么会关注孕产妇抑郁症这一话题?

李燕:我看过一组数据,我国每5个产妇中就有1个患有抑郁症,63%女性曾患产后抑郁。被确诊为抑郁症的孕产妇中,仅有不足20%的人曾向医护人员讲述过自己的抑郁情绪。究其原因,是抑郁症的发病及临床表现比较隐匿,家属很难及时发现,甚至产妇自己都无法意识到问题。

产后抑郁容易被忽视,但影响却是极大的。我身边曾有亲人、朋友、同事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也看过相关的研究报道,患有抑郁症的母亲缺乏热情和精力与新生儿互动,母乳喂养的意愿降低,因此新生儿患病风险概率也明显增加,同时也会对婴儿的智力发育造成显著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中尚缺少对孕产妇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规筛查和诊断,致使有心理困扰的孕产妇没有获得及时的专业援助,可能发展成严重抑郁。

北青报:针对孕产妇抑郁症的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李燕:我建议强化孕产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规筛查。

建议相关部门继续细化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内容,进一步强化孕产妇抑郁症的常规筛查,与产检服务和产后家庭访视服务相结合,建立孕产妇心理健康档案,定期筛查孕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轻中度抑郁情绪或存在抑郁危险的孕产妇实行早干预,定期监测和随访;对有重度抑郁情绪或可疑抑郁者采取措施,及早转诊、及早治疗。

同时,建议加强社区医院产前、产后健康宣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协助疏导孕产妇情绪,强化对产后抑郁女性的社会支持。比如,相关部门牵头开发普及以智能手机为客户端的孕产妇抑郁网络干预平台,在保护孕产妇隐私的前提下,对有抑郁情绪、产后抑郁发生风险较高的孕产妇给予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和在线咨询。

关注“乙类乙管”

加强国家药品安全应急能力建设

北青报:目前已经进入“乙类乙管”。目前的公共卫生体系是什么样子的?

李燕:随着我国新冠疫情的全面放开,大波人群“阳康”后心态逐渐趋于平缓,但我国仍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全球新冠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新发突发传染病风险持续存在,一些已经控制或消除的传染病还会面临再次流行的风险。

我们看到,在疫情初期暴发模式和后期多地同时疫情散发的情况下,临床资源、人才梯队、救治能力、医疗物资等方面的问题渐渐凸显出来。

基层公共卫生救治能力的不匹配,造成大型医院医疗资源挤兑,应急状态下跨区域协调人员、救治场所和医疗物资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角度看来,决非长远之策。

药品和疫苗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一环,没有充分的应急药品供应、传统药物研发模式不足以满足广大患者用药需求等难题,给常态化防控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有决心地去创新融合治理模式,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领域的资源和信息整合共享。

北青报:您有什么建议?

李燕:建议建设直达基层的多级公共卫生体系,优化完善部际应急协同机制,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设等。

北青报:如何直达基层?

李燕: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建设覆盖省、市、区县、基层的多级公共卫生体系,分区域分级别科学防控,形成有效协同的机制和体系。

比如,按照行政区划在全国建设若干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牵头加强实验室病原监测网络建设,提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开展培训演练,加强人员、物资和技术储备,制订统一的管理和操作标准,覆盖和指导本区域。

同时,在各地级市或分片设立区域公共卫生中心,例如安徽省建设了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5个区域性传染病救治基地,满足区域性统筹协调配合功能。

另外,依托于能够实现平战快速转换的综合性医院建设区县级公共卫生中心,推广“一中心多院区”模式,实现急慢性传染病与综合性学科多功能融合,统一规划扩容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建立梯级收治感染者机制和双向转诊机制,满足分级分类诊疗方案需求。

北青报:部际应急协同机制如何构建?

李燕:建议由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工信部等牵头优化部际应急协同机制,把政府的治理优势和专业单位的技术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强化部门间和区域间协调机制。

加强国家药品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完善药品紧急研发攻关、生产储备、流通入院机制,以科技型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将疫情防控中形成的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应急审评和采购储备机制固定下来,完善疾控、医疗机构、药物研发企业间信息、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营造合作共享氛围,提高药物的全流程应对紧急突发公共事件的效率。

北青报:历经了3年的疫情,人们普遍提高了健康意识,带动了医疗健康产业需求的增长。在您看来,这一“朝阳产业”在疫后如何高质量发展?

李燕:十四亿人的健康中国,需要世界一流的民族医药工业。持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由“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的转变,是制药企业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更是摆在眼前的巨大发展机遇。

当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人们的用药需求总体上得到了满足,但仍然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一方面,我们将大力实施高品质非专利药的开发,通过实现国产替代不断降低药价,更好地提升用药可及性和可负担性,降低百姓经济负担的同时大幅减轻医保基金支出,使其能够把有限的资金服务于更多的人。另一方面,依托巨大的市场规模,我们可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攻关重大疾病领域新药开发,以持续满足这些未满足临床用药需求。通过生命健康保障需求的升级,引领民族医药发展升级,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人民生命健康事业升级,形成良性互动。

文/本报记者 孟亚旭

科技
消费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