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形飞白”书碑额
作者手绘武则天画像
(资料图片)
当我们现在提到武则天时,大部分人只知道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却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她还是一位大文学家,而她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更是鲜为人知。在中国书法史上,武则天是女性写碑的第一人,也是用行草书体写碑第一人(唐太宗御书《晋祠铭》主要以行书入碑)。可见她不但在政治上锐意革新,而且在书法史上也是一位敢于标新立异的书法家。由她撰文并书写的巨幅《升仙太子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100幅传世书法”之一。
独有女皇武则天开女性书碑之先河
武周圣历二年(699年)二月初四,年已76岁的武则天第二次游幸嵩山,经缑氏县(即今河南偃师市府店镇),登缑山,拜谒刚刚竣工供奉周灵王太子晋的升仙太子庙。相传太子晋(字子乔),天生聪颖,自幼好道,常喜吹笙作凤鸣声。后游伊洛之滨,某年七月七日,其家人见其于缑氏山之巅乘白鹤升天而去。武则天拜谒太子庙时虽已年过古稀,仍精力充沛,乘兴撰文并书写了《升仙太子碑》,同年六月碑成并立于升仙太子庙大殿之前。
完整意义上的《升仙太子碑》分碑阳与碑阴两个部分。碑阳为武则天书《升仙太子碑》全文2023字及碑额“升仙太子之碑”鸟形飞白书六字,薛稷题写上下款33字。碑阴包括唐代题刻11处,北宋题刻一处,清代题刻两处。
武则天御制的《升仙太子碑》,青石材质,正面朝南,蟠龙碑首,赑屃碑座。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宋赵明诚《金石录》:“右周升仙太子碑,武后撰并书。升仙太子者,王子晋也。”书中并未记录此碑的详细尺寸。清人王昶《金石萃编》、《洛阳市志·文物志》、《偃师县志》、《偃师文物志》均记载了此碑的详细尺寸,仔细比对,大小不一。当代碑拓大师裴建平先生2005年实测结果为碑身高3.59米,连同碑首、碑座通高6.54米,碑上宽1.58米,下宽1.74米,厚0.55米。现立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府店镇缑山山顶。
目前所见汉魏时期碑刻高度一般在两三米左右,到南北朝高度逐渐攀高。有唐一代,由于帝王将相等高级统治阶层的直接参与,石碑的竖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成熟化阶段的一种特色文化现象,同时也越发关注到石碑的神圣意义以及丰硕高大带来的视觉震撼力。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左右《等慈寺碑》以4.7米高位居贞观年间碑刻之最高,此后又不断有新的巨碑刷新着新的高度。直到圣历二年的《升仙太子碑》,是目前现存公元八世纪之前单体碑刻中高度位居第四、祠庙类碑刻高度位居第一的丰碑。
启功先生在其《论诗绝句》中称《升仙太子碑》:“草字书碑,前所未有。”纵观中国历史长河,书碑之事向来被视为庄重严肃的工作,女性从不许登此“大雅之堂”。独有女皇武则天,以超人的胆识打破了历史传统,开女性书碑之先河。
武则天自然而然成为王羲之书法的践行者
推测武则天学书经历,受两个方面的直接影响最大。首先是她的母亲杨氏,其次是唐太宗、唐高宗父子。武则天为其母杨氏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记载:“曾于方寸具写千言,总游雾于毫端,穷偃波于笔杪。芝英云气,入魏帐(指北朝魏碑体)而分辉。龙爪鱼形,映张池(指张芝草书)而散彩。”这段记载说明杨氏善多样书体,“曾于方寸具写千言”更说明杨氏书法功力不俗。而武则天于76岁尚能下笔2000多字书《升仙太子碑》,绝对有其母亲的影响。
《升仙太子碑》正文以今草为主,行书为辅,兼具章草韵味,有直接延续并发展唐太宗以行书入碑的痕迹。笔法与结字以王羲之痕迹较多,又有孙过庭的影子。太宗朝兴起的崇尚王羲之书风,对整个唐代书法影响巨大,当然也直接影响了武则天,她也自然而然成为王羲之书法的践行者。《宣和书谱》载:“(武)后初得晋王导十世孙方庆者家藏其祖父二十八人书迹,摹拓把玩,自此笔力益进。其行书骎骎(迅速之意),稍能有丈夫胜气。”
由于唐太宗非常崇尚王羲之,所以武则天书法艺术最终走向崇王一脉。从他们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出,唐太宗(包括唐高宗)更多学习王羲之行书,武则天则更多向草书发展,并能有新的发挥。纵观全碑,虽字如算子均匀排列,貌似缺少一气呵成之韵,然笔断处意连,血脉间相通,飘逸中有沉稳之气,妩媚间含刚健之风。字里行间的提按圆转灵动洒脱,神采飞扬,气韵丝毫不逊王羲之。通碑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尽显女皇大家风度。
唐代时已经有人评论武则天行书为“天下之妙迹,域中之奇观焉”。《宣和画谱》评论其:“凛凛英断,脱去铅华脂粉气味。”现代书法名家倪文东先生评论:“观其书迹,确有功底,有大丈夫之气魄,真不愧是女中豪杰。”《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评论:“此碑以行草入碑,点画圆转,粗细有度,草法规矩,结字谨严,章法疏朗,字字独立,不相连属,结体自称,犹如章草之章法。”当代著名书法家谢无量先生如此感慨“自来妇女亦无此大手笔”。甚至有人称赞其草书直逼孙过庭《书谱》,实为中肯之评。
自成一派的“鸟形飞白”书
武则天一向我行我素,有标新立异的胆略气魄,以鸟形飞白题写《升仙太子碑》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便是一例。
飞白体是书法中一种特殊的笔法,笔画中丝丝露白,似枯笔写就或干刷刷出。自汉代蔡邕、晋王羲之、唐欧阳询等以来,都擅长飞白书,可惜都无作品留世。武则天此碑碑额六个飞白大字,笔枯生动,神采飞扬,为飞白体之佳作,后世论飞白书法多以此为经典。明赵崡《石墨镌华》评论:“碑首‘升仙太子之碑’六字飞白书,作鸟形亦佳。飞白书久不传世,此其仅存者也。”
细观《升仙太子碑》碑额飞白,整体雍容典雅,分行布白疏密相宜,字里行间意连韵牵,极富独创性。尤其是在点画落笔之处,赋予鸟头状修饰,继承了秦书八体中的“虫书”及新莽六书中的“鸟虫书”,潇洒活泼,意态盎然,同时还略带女性特有的妩媚风姿,也暗喻着碑文主人公太子晋驾鹤升仙的飘逸之态,呈现出形意双关的艺术魅力。相比唐太宗《晋祠铭》、唐高宗《大唐纪功碑》的碑额飞白,情态意趣要高出许多。不仅是历史上保存最完好的鸟形飞白书体珍品,也为研究飞白装饰书体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不得不提的武则天造字
仔细欣赏《升仙太子碑》全碑,会发现碑文中有不少怪字,甚至专业书法家也难以分辨。其实这些是武则天自己造的字。
史载仓颉共造了28个字,而武则天从“天”“地”二字始,前后造了17个字18式(其中“月”字前后两式)。
武则天造字大多数为会意合成字,即由几个单字进行组合,表达了她对美好寓意的向往。武则天造字体现了其“神皇”的权威和敢于标新立异的个性,但并没有得到后世的认可和应用,只是在武氏权倾朝野的当时得到过尊崇和流行。目前流行通用的只有武则天自己的名字“曌”字。宋代以后,儒家被确立为正统,武则天的行为在宋代就显得不合时宜,再加上武后女皇身份,抨击她对于确立、宣传儒家的正统思想和男权观念,有天然的好处。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对于程朱理学的继承更是有过之无不及。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这多少会直接影响《升仙太子碑》这一书法精品的流传。然而武则天毕竟还是高人一筹,既能书写流芳书史的《升仙太子碑》,也能让其去世后的墓碑不着一字(无字碑)。是非功过,任由后人去说。
文并供图/梁秀嶷(宋画复制专家,开封“清明上河图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