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东方IC
孙云/文
如果你是一个智能汽车驾驶员,敢不敢把身家性命押在看不见摸不着的自动驾驶系统上?
(资料图)
绝大多数人的答案应该都是否定的,不过,就是有个别心大的人敢说yes。调查显示,某品牌智能汽车从2021年7月至2022年5月期间共在美国发生车祸392起,其中273起都与自动驾驶系统相关。在一些严重车祸中,甚至发现有个别司机坐在汽车后座上喝酒,或者酒后趴在方向盘上睡觉,完全依赖“机器人”代驾,导致当系统无法准确识别前方车辆或障碍物时,就径直撞了上去。
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系统,不仅可能给过度依赖它的司机带来安全隐患,还可能遭遇伦理上的两难选择——在刚刚闭幕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社会论坛上,就有专家提出:当人工智能识别到有撞击行人风险时,是应该选择撞击行人以保全车上人员,还是不顾车上乘客的安全,避开行人继而撞击路边护栏或其他车辆?
这样一个灵魂拷问的对象,其实不仅是智能汽车行业从业者,更包括参与和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所有人。
人工智能并不完美,但更不可否认的是,它却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技术,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无论你想不想做“风口上的猪”,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们已经无法逃开人工智能的影响。举几个最简单的应用场景为例:打开购物软件,首页上推荐的商品,都是你刚才在聊天软件或面对面谈话中提及的关键词;又比如,即使你仍停留在2G时代、从不网购,但你所使用的电力供应也使用上了智能高空巡线的自主作业无人机。所以,你看,人工智能其实早已来到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毫不夸张地说,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当人工智能拥有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到数字原生的高级阶段,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会带来许多新的挑战。也正因此,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史虽然还短,但从法律法规层面进行制度创新和“嵌入式治理”已迫在眉睫。
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公布,这是我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与此同时,正值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之际,《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草案)》也开始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昨天下午,一场《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草案)》立法征集意见座谈会就在位于新江湾城街道辖区内的杨浦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基地召开。新江湾城街道是杨浦区唯一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基层立法“双联系点”,在参与立法中具有“两团两队”的智力优势和辐射全区的区位优势。恰好,辖区内的湾谷科技园莱蒙国际中心作为杨浦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基地,已汇集近40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企业,因此,这场座谈会选址该中心举行,邀请相关部门和人工智能产业企业代表共同为高质量地方性法规建言献策。
虽然,来自相关部门和企业的代表关注的立法重点有所不同,后者显然更关注法规出台对行业的支撑作用。例如企业家会具体关注到《条例(草案)》中的“支持将人工智能专利申请列入专利快速审查与确权服务范围”,并具体提出建议将适用快速审查/确权的专利范围扩大至所有人工智能产业专利,不仅限于人工智能技术,而是推广到其他可以服务于人工智能产业,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技术;或是建议《条例(草案)》增加“鼓励民营企业或政策上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人工智能产业建设”的相关规定,便于园区给入驻企业一定的补贴、税收返还等支持。但是,值得高兴的是,大家也都共同关注发展与治理齐头并进、二者不可缺其一。例如,正如《条例(草案)》第二章对人工智能基本要素的定义所说,数据、算法和算力构成人工智能的三大基本要素,而数据保护不仅事关用户隐私、伦理等问题,也是企业关注的痛点,体现出从发展之初就植入“嵌入式治理”的意义和需求。
当前,上海正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城市从信息化向智能化的提升。到2035年,上海人工智能整体发展将达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全球资源集聚、应用广泛深入、产业链条完备、治理敏捷可靠的世界人工智能中心节点城市。自2018年上海首次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已连续5年作为重点议题被提及,如今,地方性法规即将出台,上海正在健全法规体系、标准体系、监管体系方面努力形成特色方案,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上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