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Tims中国发布上市后的首份季报,2022年第三季度,实现总净收入3.06亿元,同比增长67.9%;经调整自营店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1940万元,同比增长336.6%;净新开门店46家。
“对于第三季度的成绩,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这主要得益于产品日益凸显的差异化优势,并与经营模式的持续创新、数字化运营持续释放红利密不可分。”Tims中国CEO卢永臣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18年,因看好中国咖啡市场的发展前景,全球知名咖啡连锁品牌TimHortons的母公司RBI携手笛卡尔资本设立Tims中国,并于2019年2月在上海开出首店,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展业3年多来,Tims中国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一方面通过开设高标准自营门店壮大品牌势能,一方面借助SPAC模式登陆纳斯达克,为扩张募集“弹药”。在此期间,Tims中国拿到了腾讯的上亿元战略投资,在数字化运营等方面得到极大赋能。展望未来,卢永臣对中国咖啡市场和Tims中国自身发展抱有极强信心。“咖啡行业的规模效应显著,当前Tims中国的会员复购率很健康,产品品质越来越好,随着规模扩大,盈利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浓墨重彩绘就差异化
与星巴克、瑞幸等竞争对手相比,Tims中国在产品组合、价格定位和门店布局等方面有显著不同。
就产品而言,除了咖啡饮品,Tims中国还推出暖食产品,如贝果、三明治等,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在价格定位上,主要产品集中在15元至30元价格带,避开了与星巴克、瑞幸的正面交锋。
“像我们的早餐组合,一杯咖啡+一个贝果卖19.9元,午餐一杯咖啡+一个三明治约30元。这样的价位很有竞争力。它既解决了消费者的咖啡需求,也解决了食物需求。这是Tims中国的差异化优势之一。”卢永臣说。
在门店设计和布局方面,Tims中国也别出心裁。卢永臣认为,无论是“第三空间”属性较强的大店,还是方便灵活的小店,都有其价值,重点是要围绕顾客的需求和便利度来打造门店类型,并提供合适的产品。
据介绍,Tims中国目前有四种店型:一是金枫店,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往往是城市的首店、旗舰店,主要用来打造品牌形象;二是红枫店,面积在150平方米左右,广泛分布在购物中心、写字楼、园区等,后厨可现制暖食产品,是Tims中国的主力店型;三是捷枫店,面积在20至50平方米,灵活多点位,一般位于办公大楼、地铁站等,能满足顾客外带需求;四是新近推出的灵枫店,这个店型更多是跟中石化易捷便利店等合作方合作的店中店形式。
“通过金枫店、红枫店把品牌做起来,通过捷枫店和灵枫店加快渗透率和覆盖度,这样顾客既可以随时看到我们的品牌,也可以非常方便地购买我们的产品,真正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卢永臣称。
除了看得见的部分,“看不见”的数字化也是Tims中国区别于其他咖啡品牌的“大杀器”。据介绍,Tims中国一开始就把数字化当作重要战略之一。目前,数字化已经被应用到日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智能排班、外卖接单、库存自动管理等,既提升了运营效率,也降低了人力成本。
着力扩大中国市场规模
今年10月,Tims中国第500家门店在广东东莞亮相,这距离其到2026年开出2750家门店还有不小空间。
“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持续性开出盈利性的门店,把规模扩大。”卢永臣表示。
卢永臣对中国的咖啡市场前景非常乐观。“中国的人口基数很大,但人均咖啡消费量很低,只有个位数。我们认为,中国市场年人均咖啡消费量正从不足10杯向上百杯跃进,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市场。”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当前中国的咖啡饮品呈现出奶茶化倾向,以瑞幸为代表的品牌推出了多款口味更加多元、配料更加丰富的咖啡饮料,“苦”不再是唯一的味觉标签。对于这一趋势,卢永臣表示,这迎合了那些不喝或少喝咖啡人群的需求,有助于培育、扩大整个咖啡市场。
据卢永臣介绍,当前,Tims中国的咖啡产品相当多元,无论是咖啡“重度”消费者还是“轻度”消费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产品。
而借助咖啡奶茶化,越来越多的咖啡品牌开始在下沉市场“攻城略地”。卢永臣认为,如果能同时解决好口味和价格的问题,咖啡在下沉市场的表现值得期待。“当前,Tims中国的门店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未来几年会逐步进入三四线乃至五线城市,在适当的时候,下沉市场也会做尝试。”
盈利只是时间问题
今年9月29日,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Tims中国借助SPAC模式登陆纳斯达克,引发市场强烈关注。面对“抢跑”上市的质疑,卢永臣回应称:“每个企业都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战略布局去做相应安排,包括资本市场方面的运作。考虑到上市的流程和未来发展要大量资金,SPAC模式是比较适合的一种方式。”
对于备受市场关注的盈利问题,卢永臣释放了积极态度。“我们盈利性的门店越开越多,注册会员近1000万,产品品质和复购率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些都让我们对未来盈利充满信心。”卢永臣认为,咖啡业是一个规模效应十分显著的行业,虽然一开始是亏钱的,但当规模达到一定临界点时,盈利就会迅速地放大。“目前的亏损可称之为战略性亏损,随着规模扩大,盈利只是时间问题。”
从Tims中国发布的三季报数据来看,规模效应已经开始显现。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多,先期大量投入的总部费用得到更好摊销,占营收比重大幅降低,已由去年同期的27.1%降至今年三季度的15.8%。此外,随着规模的扩大,公司在供应链方面的优势更加凸显,如在食材和包材采购方面,议价能力更强。而得益于品牌力的快速提升,开发团队在与物业沟通时更具优势,从而使得租金占营收比例大幅下降,从去年同期的24.7%降至今年三季度的12.5%。
“目前,我们更看重的还是品牌力的建设、规模的扩张和门店的运营。”卢永臣告诉记者,随着Tims中国的业务模式和盈利能力逐步得到验证,未来,公司会考虑加速放开加盟。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