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申购额度为0什么意思?新股申购条件及额度是怎么规定的?
中投网| 2022-08-25 13:54:16

新股申购额度为0什么意思?

新股申购额度为0说明投资股票市值没有满足申购条件,没有配额,不能进行新股申购;或者投资者申购时,满足前20个交易日日均股票市值1万以上的条件,但是其市值与申购的新股不处于同一个交易市场,比如,股票市值为上海市场,当天的新股为深圳市场。

在进行打新时需要注意的是:

1、上海市场、深圳市场的额度是分开计算的。

2、在上海市场上1万市值=1000股=1个申购单位,但是科创板1万市值=1000股=2个申购单位(即每个申购单位为500股);在深圳市场上1万市值=1000股=2个申购单位(即每个申购单位为500股)。

3、同一市场上的申购额度可以重复使用。

4、投资者参与同一只新股申购的,以投资者的第一笔申购为有效申购,其余申购均为无效申购。

新股申购条件及额度是怎么规定的?

一、额度

根据投资者持有的市值确定其网上可申购额度,持有市值1万元以上(含1 万元)的投资者才能参与新股申购,沪市每1万元市值可申购一个申购单位,不足1万元的部分不计入申购额度。深市每5000元市值可申购一个申购单位,不足5000元的部分不计入申购额度。

新股申购额度计算方法:

1、T-2日前20个交易日(含T-2日)的日均持有市值计算额度,申购新股额度是怎么算的?答:例如:2014年6月18日申购新股,市值从6月16日当天开始往前数20个交易日的日均市值。

例1:20个交易日内有1天持仓10万元市值,新股申购额度为:10万元/20天=5000元(不足1万元,可用额度0股)。

例2:20个交易日内有2天持仓10万元市值,新股申购额度为:(10万元 10万元)/20天=1万元(可用额度1000股)。

例3:20个交易日内有20天持仓10万元市值,申购额度为:(10万元 10万 . 10万)/20天=10万元(可用额度1万股)。

2、若账户沪市和深市T日均没有额度,则“当日可申购额度”显示为0,“到账日期”显示为T日。

3、若账户T日有可用额度,T日实际额度为“当日可申购额度“中的数字,但“到账日期”显示的是T-1日的日期。如客户1月15号查询账户有可新股申购额度,“到账日期”显示是1月14号。软件中显示的“当日可申购额度”是“股数”。(沪市或深市只要一方有可用额度,则日期都显示T-1日)

4、客户的上海股东账户没有指定在华泰证券,新股申购额度显示的是F开头的基金账户,请问客户的基金账户是显示他在其他券商的额度吗?答:是的,合并计算的。

5、目前客户通过各交易渠道可以查询到可申购额度,这个可申购额度交易所每天都会发数据过来的,即使没有新股的时候也会发。数据是对的,针对客户最账户的资产计算的,不准确是针对新股申购日来说的。现在看到的数据不是新股发行日的客户可申购额度。

6、如果客户没有新股申购额度,在前台就不显示额度,不会显示是0。

二、条件

1、必须在新股网上申购那天进行操作。 进入交易软件,选择买入,再输入股票的申购代码,(申购代码交易软件会有提示或者到金融股票网站新股发行里看,不同新股上市时间不一样,准备上市时才会公布申购代码,所以要等有新股要上市时才有)

这时候,申购的价格已经自动显示出来了,你只需输入申购的数量就可以了,申购数量要按规定,上证所规定称,将根据投资者持有的市值确定其网上可申购额度,每1万元市值可申购一个申购单位,不足1万元的部分不计入申购额度。每一个申购单位为1000股,申购数量应当为1000股或其整数倍,但最高不得超过当次网上初始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

2、深交所则规定称,持有市值1万元以上(含1万元)的投资者才能参与新股申购,但与上证所不同的是,深交所规定,每5000元市值可申购一个申购单位,不足5000元的部分不计入申购额度。每一个申购单位为500股,申购数量应当为500股或其整数倍,但最高不得超过当次网上初始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

3、其余操作和时买入股票一样。一旦申购操作完毕,不能撤单。申购之后,你的申购资金就被冻结了,第4个交易日之后,如果你没有中签,资金就返回到你的帐上,如果中签了,中签的股票就会到你的帐上。

你申购之后,你的帐户里面可以在配号那里查到你的配号号码,如果你申购了(例如沪市)4000股,那么你就有四个号码,因为号码是连号的,所以只显示第一个号,其它号自然就知道了。公布中签号码后,你也可以自己看看是否中签。不看也没有关系,真的中签,股票自然就划到你的帐上了

我们先说新股申购的额度,我国的证监会并没有对新股收购额度作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说在沪市,沪市新股的收购额度以一万元作为标准,但是在深市是以5000元作为分界标准的,其次,新股申购的条件,要求投资者必须是在新股网上申购开始的那一天进行操作的,前期违规操作肯定是不允许的。

科技
消费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