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关注:新民快评丨气象服务要下好减灾防灾“先手棋”
新民晚报| 2022-12-01 15:35:43


【资料图】

马丹/文

这几天,申城遭遇了下半年来最强寒潮的侵袭,天气也在短短几日之间从“温暖如夏”切换到了“寒冷刺骨”。幸好,气象部门的预警的发布、降温的预报和初雪的预告,让寒潮的侵袭变得不那么突然,也让这座城市早有准备。

11月28日17时,上海的气象部门拉响了下半年来首个寒潮蓝色预警。直到30日17时撤销,预警足足挂满了48小时。一个寒潮预警信号,不仅仅是一个图标,还包含着百字的预报信息,不足百字里的每个字都经过预报员反复斟酌,将最有效的寒潮影响信息纳入其中。这样的预警,出现在了千家万户的电视上、普通人的手机上、社区楼宇的显示屏上,让人一抬首一低头间就能看到。上海的智慧气象正在积极融入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探索和拓宽信息传递渠道,提供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服务。

城市是具有“级联效应”的复杂“巨型系统”,极端天气往往带来的是灾害“多米诺骨牌”效应在超大城市里,一次“小天气”也许就会影响整个城市的运行,这不是危言耸听。就比如,寒潮来袭时,气温骤降给电力系统带来的压力,给城市里易感人群带来的健康危害等,都不容小觑,因此,气象服务就是做好防范工作的“第一张牌”。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破坏性也越来越大。暴雨、台风、高温、寒潮……上海作为一座特大型城市,面临极端天气,风险挑战更多也更复杂。如何在极端天气的任性面前,让城市的生命线更有韧性?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将气象灾害纳入安全社区和网格化管理至关重要。一个气象预警看似简单,却是减灾防灾至关重要的“先手棋”,其背后既要有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报、预警,更需要各应急管理部门的及时联防联动。预警每提前一分,应急行动就能更提前一步,应急的堤坝也就能多筑牢一分,这样才是城市和市民最有利的保障,才能更好地应对灾害,避免措手不及。

科技
消费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