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微头条丨大平原(二百七十六)|娘
滨州网| 2022-09-19 06:34:22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娘这大半辈子活得很坎坷,娘在坎坷中坚强着,爱着亲人,爱着生活。

娘生于1952年,她九岁的时候成了没娘的孩子,她的娘在饥饿和病痛中撇下她和五岁的弟弟,命赴黄泉,年仅二十八岁。那年,聪明而成绩优异的娘刚好跳级读到四年级。娘在学校里突然肚子疼,被老师背回家放到土炕上,躺在炕上的她娘给她按摩了会儿肚子,虚弱地喊着“妮儿”,说想翻身儿,翻了个身儿,就咽气儿了。娘亲眼看着自己的娘被一张破席卷卷就埋进了土里。之后,娘离开了学校。娘的爹拒绝了上门提亲者,怕俩孩子受后娘的气,坚决没有再娶。“小白鸡,站草垛,没娘的孩子真难过,跟鸡睡,鸡唊俺,跟猫睡,猫抓俺,婶子大娘不招俺。”娘就是唱着这种儿歌,牵着弟弟的手,在苦难中一天天长大。

苦难并没有磨灭娘的意志。娘爱学习,她的伯伯有厚厚的小说书,她央求伯伯给她讲,伯伯每天下了工读一章,给她讲一章。后来,她就依靠着大脑里伯伯讲的内容,自己去读,不认的字再问,居然也读通了,认识了很多的字。《封神榜》《杨家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娘都读过。没人教娘做女红,她就自己琢磨或看别人做,她自己尝试着絮的第一条棉裤,厚得硬梆梆的,伸不进腿去,令娘哭笑不得。而娘不气馁,不断摸索,不断实践,娘有了一手好针线活。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跟我说,学艺不如偷艺。娘知道的很多,从小我就特别喜欢听娘讲故事,讲她的人生经历,从中也汲取到很多坚韧的、积极向上的力量。

苦日子里长大的娘出落得十分俊俏,两条长长的麻花辫乌黑油亮。说媒的人络绎不绝。娘嫁人了,嫁给了贫穷的爹。很多亲戚朋友都不看好这门亲事,觉得娘可以选择条件更好的人家。甚至有人恨铁不成钢地说:“甭不听劝,有你哭的时候!”而娘和爹情投意合,真心相待。我的脑海里,从来都没有娘和爹吵架的记忆。爹兄弟姐妹八个,娘进门的时候,只有大姑结婚了,叔叔才八岁。一家人的吃穿落到了娘的肩上,娘每天蒸一大锅玉米面窝头,白天忙完,晚上还要纺棉花,做针线,常常熬到深夜。由于长期熬夜落下了眼疾。在一个大家庭里生活,艰难可想而知,但再苦再难,娘都没有抱怨过,没有后悔过。

九七年早春,娘的爹得了夜盲症,瞒着亲人,怕累及儿女,在一个深夜用草绳结束了生命。为了她和弟弟甘愿孤独的父亲以这种方式离开世界,这对娘而言,是一生的痛。拉扯着四个孩子艰难度日的娘无力顾及自己孤单的爹,这也使娘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娘说:“你姥爷没享过福,如果能给他买口好吃的,也好啊,那时候真是太难了。”娘的目光呆滞,记忆力也严重下降。同年秋,祖母急性脑溢血两次转院,终还是不治身亡。娘长叹一声,“俺一年没了俩老人家……”娘幽痛的神态,我至今难忘。

娘对公婆的孝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她打心眼里把公婆当成自己的亲人。都说婆媳难处,而娘和奶奶二十多年的婆媳时光里,互尊互疼,相处和谐。奶奶去世后的十年,爷爷一直跟着我们生活。爷爷病后,娘一天几次到爷爷房间看望,“爹,您觉得好点了蛮?”“爹,您寻思吃点啥?我去做。”爷爷坐在那里寻思,娘就在一边等着,或几分钟,或半小时,或者更久。爷爷寻思完了,说出想吃的饭,娘就像领了圣旨一样,赶快去做好,端来,看着爷爷吃下去。日日如此,直到几个月后爷爷老去。病中的爷爷感动于娘的照顾,也非常心疼娘的苦累,总是跟姑姑们说起,也总是劝娘要知道歇歇,有好吃的总是非让娘吃。

娘很注重生活的仪式感,我们每个人的生日,娘都会给我们过,必会做长寿面,荷包蛋。但凡祖宗留下来的传统节日也都会特别做些吃的,比如填仓日,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等等,更别说八月十五和春节那些重大的节日了。

娘心灵手巧,我们的吃穿都靠着娘那双手。娘用大锅给我们炒爆米花,给我们炸江米条,炸油饼子,娘烙的发面油饼外焦里嫩,香喷喷,娘做的面疙瘩粥我们永远喝不够……我们的棉衣棉裤,我们的单鞋棉鞋,都离不开娘的手。现在娘的小布包袱里还裹着厚厚一摞鞋样子,我们从小到大穿的鞋子都是娘照着它们做的。泛黄的旧报纸剪成的鞋样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针眼儿。我们都结婚后的那个最冷的冬天,娘还给我们每人做了一条棉裤,用的新棉絮,软软的,暖暖的,针针线线都是爱。

娘的儿女们都成家了,娘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关节炎,高血压,还得了吊斜风,四处治疗,年龄大了不好恢复,留下了后遗症,右眼睁不好老流泪,嘴角也有点歪。心脏也开始不好,长年需要吃药。银丝悄悄藏进娘曾经的那头黑发,皱纹爬满了娘的额头,深深浅浅的,像在诉说着沧桑,年轻时四里八乡漂亮闻名的娘,老了。

有次周末和姐去娘那里,与娘一起躺在床上,娘摸着我们的头,慈爱地说,“娘这辈子最知足的就是有你们四个孩子 ,多少钱也买不来的。用时兴的话说,就是老自豪咧。”娘布满沧桑的皱纹里堆满了笑。“娘,有您我们更自豪!”偎在娘身边,我在心里说。

娘没能给我们富裕的物质生活,却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娘的善良、坚强、孝顺已然在我们姐弟的身上传承,并继续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王宁,阳信县作协理事、会员,小学教师。

科技
消费
最新热文